【鸡鸣狗盗的典故】“鸡鸣狗盗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特殊作用的小人物,或指人虽无大才,但有某种独特的技能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,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在逃亡过程中,依靠门客中的两个小人物——“鸡鸣”与“狗盗”之力,成功脱险的故事。
一、典故总结
出处: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
人物:孟尝君、鸡鸣者、狗盗者
背景:孟尝君被秦王扣留,后逃亡途中因夜黑难行,幸得门客中擅长“鸡鸣”与“狗盗”的人相助,得以逃脱。
寓意: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人,也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;也讽刺某些人只有小伎俩,没有真才实学。
二、典故内容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名称 | 鸡鸣狗盗 |
出处 | 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 |
主要人物 | 孟尝君、鸡鸣者、狗盗者 |
故事背景 | 孟尝君被秦王扣留,逃亡途中遇到困难 |
关键情节 | 1. 夜间无法通过关卡 2. 鸡鸣者模仿鸡叫骗开城门 3. 狗盗者潜入盗取钥匙 4. 成功逃脱 |
寓意 | 小人物也能成就大事;讽刺只懂小技之人 |
后世用法 | 常用于形容人虽无大才,但有特殊技能;也带贬义,指人只会耍小聪明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鸡鸣狗盗”虽然最初是褒义,强调了人才不论大小,都有其价值,但在后来的使用中,逐渐带有了一定的贬义,用来形容那些只会钻营、耍小聪明的人。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“德才兼备”的重视。
总的来说,“鸡鸣狗盗”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历史片段,更是一种人生哲理的体现,提醒人们不要轻视任何人的能力,同时也要追求更高的道德与才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