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常识问答 >

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

2025-08-04 10:52:09

问题描述:

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,麻烦给回复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8-04 10:52:09

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】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,源自中国古代的一段历史典故。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谦让精神和宽容气度,也反映了古代士大夫阶层在处理邻里关系时的智慧与风范。

一、典故背景

这个典故最早见于清代,讲述的是桐城(今安徽省桐城市)一位官员张英的故事。张英是清朝的大学士,地位显赫。他的家人在家乡修建房屋时,与邻居发生土地纠纷,双方争执不下,甚至闹到了官府。

张英得知后,并没有动用权势压制对方,而是写信回家,劝说家人:“让他三尺又何妨?”意思是:既然邻居也占了三尺地,不如我们让出三尺,这样大家都能心安理得。

家人听从劝告,主动让出三尺地。邻居被张英的胸怀所感动,也回赠三尺,于是两家之间便形成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,被称为“六尺巷”。

二、典故寓意

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不仅是一种退让的态度,更是一种处世哲学。它强调:

- 宽容大度:不因一时之争而伤及情谊;

- 以和为贵:追求和谐共处,避免冲突;

- 以德服人:用道德感化他人,而非强权压制;

- 家国情怀:作为士大夫,张英以身作则,影响乡里,体现了一种责任与担当。

三、总结对比表

项目 内容
典故来源 清代桐城张英与邻居的纠纷事件
出处 《清史稿》或地方志记载
核心思想 宽容、谦让、以和为贵
表现方式 张英劝家人让出三尺地,邻居回赠三尺
影响 形成“六尺巷”,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谦让精神的象征
现代意义 提倡人际交往中的理解和包容,弘扬传统美德

四、结语

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倡导,更是对社会和谐的呼唤。在当今社会,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:有时候,退一步不仅是对别人的宽容,也是对自己的尊重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