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为学一首示子侄文言文翻译及注释】一、文章总结
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是清代学者彭端淑所作的一篇劝学短文,旨在鼓励后辈勤奋学习、立志成才。文章通过对比“蜀鄙之僧”与“富者”的故事,说明只要有志向和行动力,即使条件不足也能实现目标;反之,即使有资源而不努力,也难以成功。全文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。
二、文言文原文
> 天下事有难易乎?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;不为,则易者亦难矣。人之为学,有难易乎?学之,则难者亦易矣;不学,则易者亦难矣。
> 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
> 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贫者语于富者曰:“吾欲之南海,何如?”富者曰:“子何恃而往?”曰:“吾一瓶一钵足矣。”富者曰:“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,犹未能也。子何恃而往?”曰:“吾一瓶一钵足矣。”
> 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,以告富者。富者有惭色。西蜀之去南海,不知几千里也,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。人之立志,顾不如蜀鄙之僧哉?
三、翻译与注释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 注释 |
天下事有难易乎? |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? | “天下事”指世间一切事情;“难易”指难与易。 |
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;不为,则易者亦难矣。 | 做起来,那么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;不做,那么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困难。 | 强调“实践”的重要性。 |
人之为学,有难易乎? | 人们的学习,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? | “为学”指学习。 |
学之,则难者亦易矣;不学,则易者亦难矣。 | 学习了,那么难的也会变得容易;不学,那么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。 |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。 |
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。 | 我曾经整天思考,却不如片刻学习所得。 | “终日”指整天;“须臾”指片刻。 |
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 | 我曾经踮起脚尖眺望,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更远。 | “跂”指踮起脚;“博见”指视野开阔。 |
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 | 登上高处挥手,手臂并没有变长,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。 | 比喻借助外力可以扩大影响。 |
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 | 顺着风大声呼喊,声音并没有加快,但听的人却听得清楚。 | 比喻借助自然条件增强效果。 |
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 | 借助车马的人,并不是脚走得快,却能到达千里之外。 | “假”指借助;“舆马”指车马。 |
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 | 借助船只的人,并不是会游泳,却能横渡江河。 | “舟楫”指船桨;“绝”指横渡。 |
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 | 君子的本性并不特殊,只是善于借助外物。 | 强调利用外部条件的重要性。 |
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 |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,一个贫穷,一个富裕。 | “鄙”指边远地区;“僧”指和尚。 |
贫者语于富者曰:“吾欲之南海,何如?” | 贫穷的和尚对富有的和尚说:“我想去南海,怎么样?” | “语”指说话;“之”指去。 |
富者曰:“子何恃而往?” | 富有的和尚说:“你凭借什么去?” | “恃”指依靠、凭借。 |
曰:“吾一瓶一钵足矣。” | (贫穷的和尚)回答:“我只要一瓶水、一钵饭就够了。” | “钵”是盛食物的器皿。 |
富者曰:“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,犹未能也。” | 富有的和尚说:“我几年来想买船去南海,还未能实现。” | 表明富者虽有条件却未行动。 |
子何恃而往?” | 你凭什么去呢? | 再次质疑贫者。 |
曰:“吾一瓶一钵足矣。” | (贫者)回答:“我只要一瓶水、一钵饭就够了。” | 重复强调决心。 |
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,以告富者。 | 第二年,贫者从南海回来,告诉富者。 | “越”即“过”。 |
富者有惭色。 | 富者面露羞愧之色。 | 表现富者的自责与反思。 |
西蜀之去南海,不知几千里也,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。 | 西蜀到南海,不知有多少千里,富和尚没能去,而穷和尚却去了。 | 对比鲜明,突出主题。 |
人之立志,顾不如蜀鄙之僧哉? | 一个人树立志向,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? | 反问句,强调立志的重要性。 |
四、总结
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,传达了“立志”与“行动”的重要性。文章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,还指出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付出努力,而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先天条件或外在资源。对于现代人而言,这篇文章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,提醒我们:只要有志向、肯努力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