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崤之战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“崤之战”是《左传》中记载的一场著名战役,发生于公元前628年,是晋国与秦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冲突。此战发生在崤山(今河南省西部),因此得名“崤之战”。战争的起因是秦穆公为了扩张势力,派兵偷袭郑国,但因郑国早有防备,未能成功,遂撤军途中在崤山被晋国伏击,最终秦军大败,三员主将被俘。
这场战役标志着秦国东进战略的失败,也使晋国在中原地区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巩固。同时,它也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军事策略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秦伯伐晋,取武城,以报韩原之役。 | 秦穆公攻打晋国,攻占了武城,以此报复韩原之战的失利。 |
晋人御之,战于崤。 | 晋国人出兵抵抗,在崤山交战。 |
三日,晋人复攻之,秦师败绩。 | 三天后,晋军再次进攻,秦军大败。 |
襄公素服而哭于庙,曰:“吾不以一眚掩大德。” | 晋襄公穿着素服在宗庙里哭泣,说:“我不因一次小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。” |
于是,秦穆公悔其失策,乃命孟明视等三将归国。 | 因此,秦穆公后悔自己的决策失误,命令孟明视等三位将领回国。 |
孟明视等既归,穆公待之如初。 | 孟明视等人回到秦国后,秦穆公仍然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们。 |
于是,秦穆公欲复举兵伐晋。 | 于是,秦穆公打算再次出兵攻打晋国。 |
公子絷谏曰:“不可。昔者,晋人之德,足以感天下。” | 公子絷劝阻说:“不能这样做。从前,晋国的恩德足以感动天下。” |
三、总结
“崤之战”不仅是春秋时期一场重要的战役,也是反映当时政治、军事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历史事件。通过这场战役,可以看出晋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的优势,以及秦穆公对人才的包容态度。此外,文中“不以一眚掩大德”的思想,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重视品德与功绩并重的理念。
本文通过原文与翻译的对比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与意义,同时也为研究《左传》提供了参考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