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锦书二字出自什么典故】“锦书”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指代美好的书信或情书,尤其在表达爱情、思念之情时使用较多。其典故源于古代对书信的重视与美化,也反映了古人对文字艺术的追求。
一、
“锦书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最初指的是用彩色丝织品(如锦缎)书写或装订的书信,象征着高贵与典雅。后来,“锦书”逐渐成为书信的美称,尤其是情侣之间传递的情书。其中最著名的出处是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中提到的“锦书”,以及后世诗词中对“锦书”的引用。
在诗词中,“锦书”常用来寄托相思、表达深情,如李清照的“云中谁寄锦书来”,便是经典之作。
二、表格:锦书典故来源及含义解析
典故出处 | 文献名称 | 内容简述 | 含义解释 |
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 | 《晋书》 | 王羲之曾以锦缎写信,后人称其为“锦书” | 初指用锦缎书写的书信,象征尊贵 |
《世说新语》 | 《世说新语》 | 记载文人雅士以锦书互通书信 | 表达文人之间的交往与情感 |
李清照《一剪梅》 | 《一剪梅·红藕香残玉簟秋》 | “云中谁寄锦书来,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” | 用“锦书”指代情人间的书信,寄托思念 |
古代诗词常用 | 多位诗人作品 | 如杜甫、白居易等均有使用“锦书”一词 | 引申为美好、珍贵的书信,象征爱情与思念 |
三、结语
“锦书”一词不仅承载了古代书信文化的审美价值,也体现了古人对情感表达的细腻与含蓄。从最初的物质载体到后来的精神象征,“锦书”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富有诗意的意象,常用于表达深厚的情感与浪漫的思念。
通过了解“锦书”的典故,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,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文字与情感的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