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义愤填膺成语解释】“义愤填膺”是一个常用成语,常用于表达对不公正、不合理现象的强烈愤怒和不满情绪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对正义的坚持与对邪恶的谴责,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。
一、成语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义愤 | 因正义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愤怒情绪 |
填膺 | 胸中充满,形容情绪激动到极点 |
整体含义:因正义受到侵犯而感到非常愤怒,情绪激动得胸中充满怒火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- 出处: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义愤填膺,不能自已。”
- 用法: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表达对不公事件的强烈反应。
- 感情色彩:褒义词,带有正义感和道德感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怒发冲冠、气愤填膺、义不容辞 |
反义词 | 忍辱负重、无动于衷、漠不关心 |
四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社会新闻评论:
“面对贪污腐败的现象,他义愤填膺,公开批评政府官员。”
2. 文学作品描写:
“看到百姓受苦,他义愤填膺,决定投身革命。”
3. 日常口语表达:
“听到朋友被冤枉,我义愤填膺,立刻为他辩护。”
五、注意事项
- 该成语情感强烈,不宜随意滥用,否则可能显得夸张。
- 在正式写作中应结合上下文,避免断章取义。
- 适用于描述个人或群体对不公行为的强烈反应。
六、总结
“义愤填膺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态度。它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的反抗。在现实生活中,这种情绪虽然激烈,但也提醒我们关注社会问题,维护公平与正义。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