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盘瓠如何读】“盘瓠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见于古代传说和文学作品中。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神话,尤其是苗族、瑶族等民族的民间故事。在这些传说中,“盘瓠”通常被描述为一种神兽或英雄祖先,具有神奇的能力。
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“盘瓠”的读音、含义及文化背景,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总结与表格展示。
一、
“盘瓠”拼音为 pán hù,其中“盘”读作 pán(第二声),意为“盘旋、围绕”;“瓠”读作 hù(第四声),原指葫芦类植物,后引申为神话中的神兽。
在古代文献中,“盘瓠”常被用来指代一种神奇的狗形神兽,据传是某位部落首领的后代,因立下大功而被尊为图腾。这一形象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影响深远,成为其文化象征之一。
此外,“盘瓠”也常出现在诗词和历史记载中,如《后汉书·南蛮传》中有相关记载,说明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盘瓠 |
拼音 | pán hù |
声调 | 盘:第二声;瓠:第四声 |
含义 |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,常被视为少数民族的图腾或祖先 |
文化背景 | 出现在苗族、瑶族等民族的神话中,象征勇敢与忠诚 |
典籍出处 | 《后汉书·南蛮传》、《搜神记》等古代文献 |
现代应用 | 多用于文学、历史研究及民族文化介绍中 |
注意事项 | “瓠”字较为生僻,常被误读为“hú”,实际应为“hù” |
三、小结
“盘瓠”虽是一个相对冷门的词汇,但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。了解其读音与含义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。对于学习古文、研究民俗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来说,这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的词语。
如果你在阅读古籍或接触少数民族文化时遇到“盘瓠”这个词,希望这份简明的解释能为你提供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