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令五申的典故说的是谁】“三令五申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出自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,用来形容反复强调、多次叮嘱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故事,讲述的是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如何通过严格的训练和纪律,使士兵服从命令,从而赢得战争的故事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三令五申”最早出现在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中,讲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(字长卿)被吴王阖闾召见,为他训练宫女成为士兵的故事。
当时,吴王想测试孙武的军事才能,便让他训练一群宫女。孙武先制定了严格的军令,并反复向她们说明纪律和要求,这就是“三令五申”的由来。
然而,宫女们并不认真对待,甚至在训练中嬉笑打闹,违反军令。孙武为了树立权威,果断处决了两位不听指挥的宫女头目,以此震慑众人。最终,宫女们被训练得井然有序,纪律严明。
二、典故人物介绍
人物 | 身份 | 作用 |
孙武 | 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 | 制定军法、训练士兵,展示治军能力 |
吴王阖闾 | 吴国君主 | 召见孙武,测试其军事才能 |
宫女 | 吴王的侍女 | 孙武训练的对象,初期不服从命令 |
三、成语含义与用法
“三令五申”原意是指多次下令和告诫,现多用于形容对某事反复强调、叮嘱,常用于工作、管理或教育等场景中,强调纪律和执行力的重要性。
四、总结
“三令五申”的典故出自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,讲述的是孙武训练宫女的故事。通过这一典故,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古代军事家的治军之道,也明白了“三令五申”这一成语的深刻含义。它不仅是对纪律的强调,更是对执行力和领导力的考验。
关键词:三令五申、孙武、吴王阖闾、宫女、军事训练、纪律、执行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