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箕畚是什么】“箕畚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,常出现在古文或历史文献中。它原本是两种不同的工具,后来被合并使用,用来指代搬运土石的器具。在《愚公移山》等经典文本中,“箕畚”一词出现频率较高,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。
一、
“箕畚”由“箕”和“畚”两个字组成,分别指代两种不同的工具:
- 箕:是一种用竹条或木条编织而成的工具,形状像簸箕,主要用于盛放或筛除杂物。
- 畚:是一种用草或竹片制成的容器,类似于小筐,用于装运泥土、沙石等。
在古代,尤其是在修建水利工程、开山凿路或进行大规模土方工程时,人们常用“箕畚”来搬运土石,因此“箕畚”也常被用来象征劳动和毅力。
在文学作品中,“箕畚”不仅代表具体的工具,还承载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,如《愚公移山》中,愚公带领子孙用“箕畚”挖山,最终感动天帝,体现了坚持不懈、迎难而上的精神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拼音 | jī běn |
含义 | “箕”与“畚”的合称,指古代搬运土石的工具 |
来源 | 常见于古代文献及文学作品,如《列子·汤问》中的《愚公移山》 |
结构 | “箕”为盛物工具;“畚”为装土工具 |
文化含义 | 象征劳动、毅力与坚持,常用于表现不畏艰难的精神 |
使用场景 | 古代土木工程、修筑道路、水利建设等 |
现代意义 | 多用于文学解读,表达对勤劳与奋斗精神的赞美 |
三、结语
“箕畚”虽是古代的普通工具,但在历史与文学中却承载了深刻的文化内涵。它不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,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。了解“箕畚”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核。